亞洲成長基金
亞洲小型企業基金
邊境市場基金
大中華基金
金磚四國基金
拉丁美洲基金
新興國家基金
東歐基金
泰國基金
韓國基金
分享這篇文章  
新興市場的正向轉變
2013/10/01

新興市場的脆弱性,或是被認知的脆弱性,在過去幾個月來被密集地討論。由於一些事件的出現,投資人開始擔憂新興市場的發展前景,如埃及的政治動盪、中國的經濟減速,以及土耳其和巴西今夏的抗議示威活動。

我認為有太多的投資人沒有正確解讀這些事件和發展,相反地,他們得到了新興市場的成長故事已經落幕的結論,特別是,他們認為美國聯準會將要關上資金的水龍頭,這會剝奪新興市場所需的流動性,以防止貨幣貶值與償還債務。然而,當聯準會決定維持寬鬆政策不變時,立即消除了投資人的一項恐懼因素。但我認為,懷疑新興市場成長前景的投資人需要對新興市場有更多的認識。

投資人對新興市場存在一些誤解。首先,一些新興市場貨幣已變得更為強勢,而不是更為衰弱,如中國和泰國就是很好的例子,在過去幾年裡,他們的貨幣相對美元變得更強。事實上,許多新興市場不完全依賴西方發達國家的支援。然而,有一派的看法認為,新興市場的發展資金是來自歐美日等成熟國家,但諷刺的是,也有人認為新興市場的經濟放緩對成熟國家造成負面影響。

但是,若是去觀察全球的債務分佈,許多成熟國家債務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重已來到相當高的水準,其實更仰賴全球各地的資金以購買他們的債券,相對之下,新興市場相對成熟市場卻已累積更多的外匯存底。

有許多經濟學家和評論家存在一種思維模式,認為新興國家沒有能力處理他們的經濟,他們需要成熟國家的指導。在1997亞洲金融危機時,許多成熟國家教導亞洲國家要遵守財政紀律,然而,新興市場反而眼見歐美金融體系在2008-2009年間爆發災難,而新興市場仍然繁榮發展。新興市場正歷經驚人的變化,國家與個人所得水準大幅增長,他們採用市場經濟模式,並致力生產力的提升,從而導致正面的向上成長。

新興亞洲國家:挑戰與機會

最大的新興市場-中國總是得到最多的關注,一直有很多令投資人擔憂的議題,包含房市泡沫、債務問題等,但中國經濟還是維持高速成長。在九月,我和我的團隊在北京參觀了一項大型建案,這建案在一個星期內售出70%,而我在其他城市裡也看到同樣的現象,使得我認為中國房地產的需求依然強勁。

當然,中國有一些建案會失敗,並為債務人留下一些問題,但大致上來說,我們相信中國有潛力以穩健的步伐增長,尤其是與成熟國家相比。中國現在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的單一經濟體,成長率很有可能從過去兩位數的增長放慢一點,但以這樣規模的經濟體來看,若是以7~8%的速度成長,還是相當好的狀態。

在亞洲其他地區,日本正在以一個相當快地速度增加資金供給,我們認為部份資金將前往東南亞找尋機會,越南、菲律賓、泰國、柬埔寨、馬來西亞、新加坡和印尼等國家可受惠。

最近市場對印度的投資情緒相當悲觀,僅管印度有一些問題,但今年的成長能力在我們看來還是相當不錯的。

國際貨幣基金(IMF)預期今年印度的經濟成長率仍有機會高於5%(註1),成長率遠高於多數成熟國家,我們預期印度在2014年春季的選舉有機會為該國的問題帶來適當的解決方案。

從我們的角度來看,危機往往可以創造投資機會,舉例來說,一般人可能認為貨幣貶值將對印度股市有所傷害,卻有一些公司反而可以受惠,像是印度有一家外包公司,大部份經營海外業務,而成本是以盧比計價,收入是以美元計價,在弱勢盧比但強勢美元的情況下,對公司的獲利相當有利。

全球復甦題材

即使在幾年前歐債危機最嚴重之際,我仍認為歐洲終將恢復元氣。我預計這個過程可能會是緩慢的,但復甦將會到來,而目前歐洲已見到一些恢復的跡象。在東歐,由於歐債危機所伴隨的經濟成長放緩,已經帶來不小的變化和改革。我們認為,東歐國家的經濟在未來有機會持續好轉,如果油價繼續向上移動,將對俄羅斯相當有利。

不只是一些新興市場大國正在經歷轉變。在九月,我前往喬治亞,這個東歐小國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。雖然該國存在政府腐敗的問題,但已經大大減少。我看到全國各地正在積極建設當中,且人們對未來充滿樂觀的情緒。

整體來看,我們是比較樂觀的。歐洲的復甦似乎正在進行,而美國,聯準會延續其量化寬鬆計劃,應有助推動全球其他許多地方的增長,日本在其雄心勃勃的貨幣政策下,也開始重振其鼓,我們相信全球許多新興市場應該有機會從中受益。

目前的流動性仍然充沛。例如,在一些拉丁美洲國家,如巴西、智利和哥倫比亞,其經常帳赤字不斷擴大,可望藉著投資流入而受益。隨著美國經濟改革,墨西哥還可望有更多的貿易和資本流入。

今年對新興市場投資人來說,並非一帆風順。然而,我們相信最近的資金流出很可能是暫時的。不僅是目前金融市場裡仍然有充裕的流動性,且預期在市場情緒出現改善後,許多投資人會重新平衡其投資組合,並意識到新興市場仍存在不少的投資機會,屆時新興市場將重獲資金的流入潮。

註1: 資料來源:國際貨幣基金全球經濟展望,2013年7月。
看其他文章